通知公告: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走秦川(之四) 参与式扶贫的陕西经验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9日  人气:

                                                                                           记者   张佳 赵岩

    旬邑县富村、华县白石村、丹凤县、黄陵县强河村……一个个亲切的地名,串起了民革陕西省委会20年的扶贫经历。就是这样一个年经费仅20余万元的省委会,自1997年起,已连续两次被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单位两联一包定点扶贫工作先进集体。

    “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是民革陕西省委会总结多年参与式扶贫工作得出的经验。

    陕西省被列入国家贫困县的数量仅次于甘肃省,贫困人口愈700多万。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旱涝灾害交替发生,群众的生活条件、发展条件之差可以想见。

    民革陕西省委会的扶贫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到现在已有20多年。从扶贫点的选择、扶贫形式等方面看,以1997年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1997年之前的十余年间,丹凤县一直是民革省委会的定点扶贫点。它是由民革省委会自己选择帮扶的县。扶贫形式主要以科技咨询为主。省委会与丹凤县政府联系,根据县政府提出的需求,联系西安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口支援,先后为丹凤县的厂矿提供技术咨询,生产线的安装改造提供工艺流程,聘请西安名师赴丹凤培训中小学教师,邀请农业生产、果艺专家赴丹凤短训讲课等。

    可以说,这一时期,民革省委会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将扶贫的重点放在科技咨询服务上,有的放矢,满足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于技术的需求。

    进入1997年,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加大扶贫力度,要求全省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企、民企开展“两联一包”(即联系一个县、联系一个乡、定点包扶一个村)定点扶贫。这一时期扶贫主要以硬件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生存条件为主要方式。

    为响应这一号召,民革省委会通过整合民革内部力量,克服了资金上的劣势。据统计,从1996年至2003年,仅民革党员企业家在扶贫开发、捐助社会、帮贫济困、资助公益事业等方面捐助的现金、物资就价值人民币2000余万元。民革党员企业家成为民革省委会社会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贫困地区所需硬件投入的范围很广,选择突破口至关重要。为此,民革省委会主要领导马大谋、陆栋、李晓东、曾敏利等率有关人员,多次深入扶贫点调查研究,制定扶贫规划,并与县、乡、村领导就扶贫规划进行协商沟通。最终确定了为农村小学生优先建设新校舍,及解决村民在生产生活中反映迫切的问题的思路。

    自1997年开始,民革省委会先后帮扶了旬邑县富村、华县白石村、黄陵县强河村等,筹建白石小学、富村小学,兴建富村人畜饮水工程、改造供电线路,下乡义诊,集资修建强河村通乡公路……一项项民生工程,在这十年间陆续展开。村民们从中得到了实惠,而民革省委会真抓实干的作风,也为民革在当地百姓心中树立起了亲切的形象。

    “针对扶贫这样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我们不仅要树立起长期的信心,而且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把这项工作长期地进行下去。”民革省委会的领导们这样说。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2008年7月19日《团结报》第一版)

2页  [1] [2] 下一页 当前1/2页

Copyright (C)sxm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0169号-1

联系地址: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 029-87277173 传真: 029-87277155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