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建议
民革陕西省委员会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发展的基础,是稳定的基础,促进就业和促进发展同样是硬道理。2009年中国有3000万左右农民工未就业,往年没有就业和当年毕业需要就业的大学生约900万,另外,还有其他需要就业的,全部就业压力约在5000万。从未来若干年看,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推进,全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压力巨大。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将会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将会使城乡居民对社会从心理上产生负面感觉,将会成为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主导因素。就业问题是中国长期的头等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我省中长期就业矛盾突出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能力逐步减弱。我省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0.27下降到目前的0.14,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原因在于:一是我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重工业比重的快速提高,必然导致资本密集化程度加剧;二是我省经济发展靠高投入带动增长,但不能有效地实现就业的同步扩张。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2008年,我省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1.0:56.1:32.9,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2个百分点。我省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比例为18%,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例达到32%,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服务业发展滞后必然带来就业的不充分。四是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我省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不到10%,但从业人员却占到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52%,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影响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五是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滞后。本来可以在县、镇安排就业的人员拥入大中城市,增加了大中城市就业压力。
2、劳动力就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偏低。仅从我省大学生就业难分析,大学毕业生供给数量远远超出社会需求增长的数量,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同行业与专业之间就业冷热不均。例如:一部分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再去就读技工学校,充分说明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突出,大学生职业技能偏低。由于教育体制僵化,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混淆,专业结构老化,盲目招收热门专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等,造成劳动者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差;一部分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坚持留在大城市,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寻求向下支撑,许多低技能岗位也成为大学毕业生选择的目标,使下岗工人、农民工的就业受到一定排挤;由于不能适应复合型岗位和技能岗位的要求,不能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创业环境欠佳,也不能有效地通过创业减轻就业的压力。
3、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不足,就业扶持政策执行的力度不够。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是满足民生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对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不足,缺乏均等化的基本条件,不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靠收费性服务维持运行,难以提供到位的就业服务。在有关加强投入的重大项目中,没有支持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另外,国家和我省关于就业的政策已经比较完善,但是政策的落实力度不够,促进就业涉及众多部门,这些部门缺乏整体协调和统筹规划。
4、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省就业服务还不适应劳动力就业的需要。我省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不够统一;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信息网络硬件数量不足,软件也不健全,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市场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供求双方的需要,市场化配置的效率不高,同时还存在市场运作不规范问题。
二、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领导责任。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设就业促进局,打破体制障碍,实施我省促进就业的统一领导。就业促进局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统筹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民工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复转军人就业和就业前培训。各市县相应设立就业促进局,把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