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陕西省委员会
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不仅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带来机遇,而且会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动力。
一、我省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相关厅局建立了产学研领导小组和产学研联合会,成立了10个行业科技创新联盟,组建6个省级工业技术研究院,组织了企业和高校的互访对接活动,并准备开展“书记市长进高校院所”和“校长专家访企业下地市”活动。但从全省产学研合作的范围和程度看,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还缺乏科研和技术创新间的互动,产学研在深层次上的合作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如果有合作,也仅仅是“临时”或“游击队”式的合作,还远未形成或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
1、我省科技优势转化为我省经济优势难度大
我省高校院所和高层次人才聚集,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优势,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较为薄弱。高校院所的科技研发多是服从国家整体科研发展的需求,以基础研究为主,接受企业委托的课题较少,与我省企业之间关联的课题比例更低。高校院所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和开发研究体系还未形成,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与我省产业结构的关联度低,两者之间没有互动的基础积累,要将陕西科技优势转化为陕西经济优势有很大的难度,需要做的基础工作还很多。
2、高校教师考核体系不支持地方产学研项目的开展
高校教师反映: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是课时、权威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SCI、EI)发表论文的篇数、国家省部级课题研究。高校教师与企业自愿合作的科研项目被排斥在教师考核体系之外,因此形成教师不太热衷企业的产学研项目。
3、产学双方没有互动的基础积累,缺乏信任感,影响产学研的开展科研人员不喜欢与企业直接进行项目合作,担心项目资金不能按进度同步到位和项目完成后资金落实。由于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导致对凡企业直接找上门的合作项目采取婉拒态度,希望能有一个可供信任的第三方担当中介服务。
二、建议
1、成立产学研合作机构,完善产学研工作的对接开展
我省高校、研究院所林立,但归属体制多样且短期内难以理顺。针对这种现实,我省应避开高校院所的归属体制,从产学研合作需求的开发、互动信息的沟通、人力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入手,在省市县政府工业农业口、科技教育口、各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及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产学研办公室(科技服务中介机构),负责协调产业与学研双方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产业改造升级项目整合科技资源,形成政府牵头催化、企业实施、高校院所研发、科技服务中介担当桥梁的产学研体系。
2、制定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机构和科研人员考核体系,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要调整、完善、制定省属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考核体系,把高校老师和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项目纳入个人年度考评、晋级提职范围,用考核体系引导高校院所科研方向向我省经济主战场转移。
3、积极推动省部委产学研项目合作,引导部委高校院所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与国家部委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要避开归属体制,学习广东省经验,积极推动省部委产学研项目合作。由省政府与有关国家部委沟通,将事关陕西比较重大的产学研项目列入国家部委课题,从而使陕西的产学研项目纳入国家部委高校院所教师考核体系之内,促使国家部委高校院所教师更多的选择承担陕西产学研项目。
4、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产学研办公室的中介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