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党员风采当前位置:首页 > 民革风采 > 党员风采

户思社:做一名培养“大树”的园丁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6日  人气:
                      
文/王晓军
  1978年他参加高考时,本来报考理工科,却被调剂到西安外国语学院,而他根本就没学过外语;经过艰辛的努力,几年后他赴法国马赛第一大学留学,成为中法合作培养的第一批两名法国文学博士之一。学成回国后,他放弃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进入北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名校院所的工作机会,毅然返回母校执教,把根深深地扎在西部的黄土地。如今他担任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校长,带领着西外人同舟共济、锐意进取,不急躁、不跟风,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扎扎实实推进学校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就是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民革中央委员、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全国人大代表户思社。
勤奋换来累累学术成果
  熟悉户思社的人都说,他的身上始终透露着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力量。1981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20岁的户思社留校担任德法西语系资料员。他不满足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把目标定在武汉大学法语系,计划攻读研究生。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依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生活规律:宿舍、资料室、食堂,三点一线,每天如此。有志者,事竟成。1986年9月,户思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武汉大学法文系博士预备班。一年后,因为成绩优异,他被武汉大学派往法国马赛第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留法期间,户思社师从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雷蒙•让,研究著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和法国现当代诗歌。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畅游在法国文学的海洋中,读原著、记笔记、查资料。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从中午12点到晚上8点,他连续要上8节课程。他重视学用结合,先后与人合译发表中篇小说《任性夫人》和杜拉斯的《夏天的雨》。同时还与汉学家杜特莱合译了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在法国阿丽乃亚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世界报》和《解放报》均发表了评论文章,认为是向法国介绍中国文学作品的成功典范。
  户思社回国以后的近20年里,依然在中法文学作品译介和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笔耕不辍,结下了令人起敬的累累硕果。2001年他获得法国政府奖译金。他的译著《新爱洛伊丝》获得陕西省外办、陕西省译协、陕西省作协等组织的1990年代文学作品译著类特等奖,译作《爸爸爸》获译文类一等奖。出版的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杜拉斯的专著《痛苦欢快的文字人生—玛格丽特•杜拉斯传》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他先后合作出版《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文学之灵》等专著3部。学术专著《玛格丽特•杜拉斯研究》获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译作《纳塔丽•格朗热》、《恒河女子》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主编《法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发表《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贾平凹》、《语言的重复,文学的失落》、《文字的炼金术》等论文20余篇。从这累累成果中,我们清晰地看见一个脚踏实地的学者背影,深切感受着一股坚韧向上的力量。
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大树”
  当讨论什么是大学时,人们总会想到梅贻琦先生的那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户思社说,应该在其后加上“乃大树之谓”。“之所以以大树为喻,因为我们的学生就像一棵棵小树苗,需要园丁来浇水、施肥、培育、呵护,使之茁壮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成为社会需要的栋梁人才。而真正体现一所大学价值的,正是这些大学“大楼”里面成长起来的“大树”和辛勤培育这些“大树”的园丁。”户思社解释说,“为了这些‘大树’的成材,我希望能成为一名培育‘大树’的园丁”。户思社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工作,热爱他的学生。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师,他期望他的学生要比他更出色,期望所有的学子都有机会通过学校的教育,通过名师的点拨成长为“大树”;期望所有的学子都能够通过奋斗,成就自己的人生。
  1993年户思社婉言拒绝了法国社会学专家邀请他再攻读一个社会学博士学位的好意,毅然告别马赛,回到了他深深眷恋的西安外国语学院。回到母校,户思社就一头扎进了法语专业的教学科研之中。考虑到系里师资紧张,一开始他就接受了3门课的教学任务,教学课时也远远超过了学校规定的工作量。但他没有向学校提出任何条件和要求。这时他的妻子还在外地工作,住房也未收拾,条件很差,但他顾不上这一切。房子里只有借别人的床板和自己的几大箱书,他以书箱代替椅子,趴在床板上备课批改作业。爱人调来后,一再催促他收拾房子,添置家具。可一年多后,人们发现,他书房里的所谓窗帘依然是那根麻绳拉着的防雨布。多年以后谈及这些,他依然一脸的平淡,“物质生活的追求,不是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一个人的视野是不是扩大了,精神是不是得到了充实,能不能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挥,才是最本质的东西”。
  多年来,户思社在担任指导研究生任务的同时,长期为本科生讲授《基础法语》、《高级法语》、《法国文学史》等专业基础课,他担任副校长、校长后也从未间断。按理说,以他的专业水平从事基础课教学绰绰有余,带文学课更是游刃有余。他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因为他深知,授业事大,必作于细。教学中,他从不忽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精心备好每一份讲义,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仔细批改每一份作业。既便是已经讲授过十几遍的课程,他也充分准备,从不因行政工作任务繁重而敷衍学生。他把从国外学到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他给学生既授鱼,更授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形成了以问题为引导,教会学生钻研探讨问题的教学风格。
  户思社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陕西普通高校教学名师”;长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9年,由户思社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课题“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创新与实践”荣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学院更名为大学,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真正的大学
2005年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2006年学校成功更名为大学。接连而来的成就,使很多人陷入了喜悦和兴奋。然而,户思社和学校的领导班子相当地冷静。他说,“由学院更名为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成为真正的大学。脚下的土地高了,理想就更近了。与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等中外名校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只有坚守理想,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突出特色,科学发展,汇聚一批大师级的人才,办好一批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批优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学校才会在新的起点上完成质的飞跃”。
  几年来,不管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师生,还是社会上关注西外的人们,欣喜地发现这个西北地区唯一的外语大学正在发生着令人肃然起敬的巨大变化。无论是全校师生、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学校的整个架构、管理体制,还是学科的设置、科研的内容与方向正在悄然经历着一场变革。一个教学型的学院正在向一个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嬗变。这一切,饱含着户思社和学校领导班子每个人的无数心血。
  汗水换来硕果。2007年教育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中,西外获得优秀;2009年学校英语写作课程、法语专业以及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分别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年成为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西外被确定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财会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翻译专业、法语文学与翻译教学团队分别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
  在对国际知名大学的研究中,户思社发现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高等教育大舞台占一席之地,就必须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质量立校、特色发展过程中,开放式、国际化是必由之路。而外语类院校由于其独特的发展定位,又肩负着中外文化交流的特殊使命。在他的引领下,近年来西安外国语大学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程度明显提高,目前与国外103所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43所学校实施本科生、研究生2+2、1+2+1、3+1“双校园”培养项目,每年有500余名本科学生在国外大学学习。学校还在新加坡和英国建立了2个学生实习基地,与美国洪堡大学合办西外洪堡学院,与法国巴黎摩达尔时装艺术设计学院合办西外巴黎时装艺术设计学院,在哈萨克斯坦和阿根廷创办了孔子学院。2009年12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还专程看望了西安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的师生,对西外在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中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6年,法国里摩日大学授予户思社名誉博士称号。到目前为止,获得由法国高校授予的此项殊荣的中国公民只有两人。这是对他作为大学校长积极推动中法教育文化交流事业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
做一个负责任的党派领导干部和人大代表
  1995年户思社加入民革,从2002年至今担任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他还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民革十一届中央委员。他常说,“既然加入了民革,你就得热爱这个组织,担任了职务,你就得切切实实地履行好这个职责,做一个合格的党派领导干部;人民群众信任你,选举你为人大代表,你就得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大代表”。
  从担任省委会副主委以来,他认真地对待自己分管的每一项工作,展现了一个优秀党派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风貌。分管祖统工作的几年里,户思社坚持利用全委会、常委会和党员大会等各种时机,为大家做台海形势分析报告,传达有关会议精神,使广大党员及时了解海峡两岸的新变化新局势。2007年民革省委会换届后,户思社分管科教等几个专门委员会。每年年初,户思社就早早地召集自己分管的几个专委会委员们,按照省委会的全年参政议政工作计划,研究确定调研课题、制定调研计划,落实调研任务的承担者,并时时督促检查任务的进展。在他的领导下,这些专委会每年都会拿出几个响当当的精品调研成果来。作为一位长期奋战在教育战线的知识分子,户思社密切关注着、思索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近几年来,在全国两会上,他就新时期人才体系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投资体系创新、大学生就业、农村教育改革、教育公平、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建议和议案,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媒体的广泛关注。2009年到2010年, 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上,户思社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建议。他认为,教育肩负着创新使命,创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应该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教育制度更多的关注于传授知识,而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机制要以挖掘潜力为着眼点,真正满足社会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一个机制,这个机制应包括人才培养、考试制度、大学自主权等内容。当前的教育改革应该为大学提供培养高端人才、特殊人才的环境。他的呼声和建议得到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强烈共鸣和各大媒体的热切关注。在师生眼中,户思社既是一位平易近人、儒雅善谈的学者,又是一名高屋建瓴,远见卓识的大学校长;在生活中,他是一个热情浪漫又不脱离实际的人。他喜欢文学,喜欢古典音乐,偶尔也写博客。文学给了他想象的翅膀,中外学术的比较研究给了他观察世界的深邃目光,大学校长、党派领导干部、人大代表的工作实践给了他实现理想的现实土壤。他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不断实现着他的人生追求,成就着他的光荣梦想。(作者王晓军系民革陕西省委会宣传处干部)
 
 

Copyright (C)sxm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0169号-1

联系地址: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 029-87277173 传真: 029-87277155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