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工人到大学教授
书法是书法家妙悟自然、参通人生,以自己的灵智从天地万物中觅取意象,熔铸情感,进而通过点画线的节奏旋律,传达自我生命的写照。这种写照是一种观感,更是一种境界。其间涌动着造化与心灵的升腾,形彩与神质的交融,情感与理智的汇合。这个过程始于愉悦,终于智慧,从兴趣到执着,从执着再到情有独钟不断升华。
李艳秋以她的一腔赤诚之心叩开了艺术之门,也在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中创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
1952年,李艳秋出生在一个翰墨飘香的家庭,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工人干部,父亲很喜欢写字画画,手抄的书札工整劲秀,画的龙尤其好,交往的多是文人墨客。
李艳秋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欢书画,并随父亲学习书法,那时候哥哥姐姐弟弟也都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书法,并且都比艳秋写的好,她自己一开始兴趣也不大,只是在父亲的的督促下写写完成任务而已。可时间长了,李艳秋却渐渐喜欢上了书法,哪天不写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哥哥姐姐弟弟后来反倒没有坚持下去。
那时候学习资料短缺,有一次朋友费劲心机从博物馆借到碑帖,她用一晚上的时间双抅下来做为自己的学习资料。少年时代的很多书都是李艳秋手抄下来的,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贯穿于她成长的每个阶段,使她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学习,而且造就了她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李艳秋是多才多艺的,从小学时候,她的乒乓球就打的非常好,常常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比赛,有时候篮球队缺人她也能爽快的补上去,由于她的个头高挑,人长的又漂亮,上中学时被省体操队选去专门学习自由体操,她身体基础好,动作大气,悟性极强,并且乐感好,这些都为她以后的书法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
青少年时代,李艳秋住在东大街的一个小阁楼上,西安的夏天酷热难耐,晚上起风了,月凉如水,别人都在街上乘凉闲聊,她却在楼上写字,那是一副怎样让人心酸的画面:昏暗的灯散发着灼人的热量,老式风扇无力的摇着头,发出吱吱的声响,毛边纸的碎片不时的在热风里乱飞,有一些粘在了李艳秋的额上,连续写上几个小时起来,额头经常又是汗又是纸。她将魏碑《马鸣寺碑》、《龙门二十品》等都用最传统的双钩临过数十遍,对书法情深意浓的李艳秋,即使在下乡插队期间,也从未间断过学习书法。李艳秋说,她的思考习惯就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养成的。
那时候一切都颠倒了,而她却从那些非常人的非常事非常态中苦苦的寻找着正常。她一个女孩子,选择了书法艺术的道路,这在当时是需要多大勇气的呀!
十八岁那年,由于书法的特长,她被西安一家涉外单位破格录取,她有了一份别人羡慕的工作,当上了一名艺术品销售解说员。由于工作关系有幸常常接触到当代国内一流的书画家及其作品,石鲁、何海霞、王子武、黄胄、刘海粟、方济众、蔡鹤汀、康师尧等书法大师都是她崇敬的老师。良好的机遇对她学习研究国画及书法艺术影响巨大,她更是如鱼得水,畅游在艺术百家的海洋里。
在那个年代,不到二十岁的她能有工作挣工资,是很多人都渴望的事情。李艳秋常说自己命好机遇好,都是看书学习书法写字给她创造了平台,但也由于看书学习书法太痴迷,在她身上也发生过在好多发生在古代书法家身上的趣事。比如把墨汁当成了水饺汁,在她身上还真的发生过。让她今生记忆尤深的是有一次去单位旁边的新华书店去买书,当时《世界名著》系列在西安刚上市非常紧俏,买书的人特别多,人山人海,队排的像条长龙,一直排到了端履门的大街上,在人群中排队的她偶尔抬头看见有人在书店的墙上写墙体广告,那标准的镂空黑体字一下子吸引了她,她忘了排队买书,一直看到日近中午,当她愣过神来,才想到自己还没吃饭,伸手一摸口袋才发现自己的钱丢了,她头皮一阵发麻,十九块钱呢,刚发的一个月工资就这么丢了。之后,她专程去新华书店拜访了那位为了看他写字而付出了惨重代价的老师,并与他成为忘年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