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有一种挺立叫负重奋进,有一种信仰叫知难而上” ——齐利娟手记
2011年年底,为顺应渭南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形势,临渭区在辖区的20个街镇设立了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即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作为全国改革的第一个试点,渭南市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如何能快速有效的提高基层监管能力,尤其是农村市场的食药监管工作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探索,这些可贵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很快取得了成效,也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认可。可是,如同所有新生事物的发展历程一样,新的体制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处在改革一线的基层食药监管机构所暴露的问题也让各级政府和领导头疼。闫村镇食药监所所长齐利娟同志就是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下,开始了她基层食药监管事业的步伐。
“勤”于工作成于真
在进入区食药监管局工作之前,她有过几年的街镇工作经验。在街镇工作期间,她曾出色完成了人口普查、计生管理等工作,她大方热情的性格,朴实大气的处世态度,敬业勤奋的工作精神以及顽强坚韧的作风都为她赢得了很多的赞誉,也为日后做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想起来,2012年初,新组建的闫村镇食药监所是一个办公用房不足、工作人员短缺、执法环境恶劣,监管市场复杂的烂摊子。除了体制弊端,工作条件艰苦等劣势之外,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辖区经营户的食药安全意识问题。在农村市场,食药经营户都是一群具有朴素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农民,法律意识浅薄,社会责任感有待提升,他们考虑的更多的是经济利益和成本问题,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服务原则,在意识层面也无法真正理解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或者即使已经认识到,但缺乏食药安全的自身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对监管工作相当不配合,使得监管工作举步维艰。再加上,区域环境基础条件较差,各类经营户店面的硬件改造很难达标,软件配备很难符合食品安全法的刚性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像一块又一块“烫手的山芋”砸到了她的手中。而作为最容易出问题的农村市场,工作干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步伐和方向,她比谁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从岗位调整到闫村所的第一天,她就给准了自己定位,拟定了工作计划,铁手拿起了这块烫手的山芋。她要发挥好闫村食药监所的职能,要把闫村所往前推,不光在设备、硬件上要走到全区乃至全市的前列,更要在软件上下大力气,要完善资料,规整制度,要抓好人员学习培训工作,要与监管对象搞好关系,要温情工作,要人性执法,要站在经营户的立场想问题…她还要求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跑遍辖区的每个店面,摸清辖区的底子,建立起所有监管户的档案,明晰辖区工作的重点、难点、盲点、风险点,要有步骤有计划的逐一落实。
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她觉得除了尽快制定出针对农村市场管理的有用的制度外,市场摸底和宣传工作是眼下最棘手也最必要的任务,可2012年闫村食药监所工作人员非常有限,除了必须留守办公室接待群众的干部之外,能出去执法的干部加上她也只有两个人。于是,她给所里的干部分了工,留一名干部参考区局的制度以及汇总调查出的农村市场情况,尽快先制定出能马上派上用场的制度,另外一名干部和她一起下村进户看市场。闫村镇辖区面积较大,村户分布散落,各类监管对象多而杂,分布更是零散,工作量非常大。体制改革之初,几乎所有街镇所面临的都是这种情况。明确工作思路,她马上认真翻看原有工作资料,对辖区各类企业的分布情况进行了了解,第二天就带领着另外一名干部挨村挨户的开始跑市场。从街面到村户,从市场到集会,从晨起到黑夜,风雨无阻,不曾懈怠。记得一次,在去河西的一个村子里宣传的时候,大概是晚上七点多,天黑了好一会了,和她一起去的是另外一名年轻的干部小梁,平时负责开车。可那天,天黑路陡,反反复复好几回,小伙子实在是把车开不上去。她急了,她让小梁下车,自己开车上去。可是执法车辆的方向盘实在太重,她几乎搬不动方向盘,心里吓得在发颤,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开了上去,终于在晚上十点左右完成了当日的工作。等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接近凌晨,女儿早已经熟睡。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后来,小梁再说起这事的时候,总是竖起一个大拇指说,所长厉害。可其实,他自己也知道,是因为他年轻,所长怕出事,自己扛起了责任。有一段时间,上塬的必经公路在补修,经常堵车,每次碰到堵车的时候,她就带领干部抄小路上班,山路要绕很久,路况更不好,走不通的时候,她都是自己驾驶执法车,其他年龄小一点的同事在后面推着车上塬。2014年度,在考核中,闫村镇各项考核指标都位列全局前列,而熟知她工作方式的同事都说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