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杜鹏程是我们韩城走出去的著名军旅作家,他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曾被誉为“开创当代战争文学先河”“中国战争文学里程碑”的鸿篇巨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自小经受苦难的杜鹏程也因此成为一代文坛巨匠……
1991年10月,正当由陕西省作协主办,汇聚了全国各地著名评论家、作家、文艺研究者的“杜鹏程作品研讨会”召开在即,病魔却在肆虐地折磨着会议的主角——由渭北小城韩城走出的著名作家杜鹏程。10月27日,这位赤足踏遍祖国大好河山的文坛苦行僧,在距会议召开仅3天之际,却不得不撒手让他无限留恋的世界。他虽无缘亲睹行将评价他毕生心血的盛会,身后却留下了一摞摞浩瀚恢弘的史诗。
苦难的童年
宋理宗年间,朝纲废弛,权臣当道。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铁骑侍机大举南侵,忠勇刚正的丞相杜范在悲愤中辞世,其孙不堪奸佞迫害,避祸行商至桢州,即现在的陕西韩城,行至城南火阳岭下,见此处山崖高峻,草木蓊郁,河流清涟,似江南秀色,旋即驻足耕读,自始繁衍。历六百余年,人丁兴旺,族聚数百人,成韩城一大村落,人称杜家苏村。
1921年农历3月28日,正当苏村人三五成群地赶庙会时,杜宝成却拖着病殃殃的身子忙活着,他的妻子赵氏躺在仅铺着半张苇席的土炕上声嘶力竭地挣扎,呼天号地良久,终于产下一个敦实的男婴,这就是后来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杜鹏程。
儿子两岁半时,虚弱的杜宝成撒手人寰。望着空荡荡的家,赵氏抱着小鹏程怔怔不言,数日滴水不进。掩埋了丈夫,自12岁便被卖做童养媳的赵氏抹干眼泪,抱着儿子重新挣扎在生活的苦海里。
那时,苏村多数家户靠种植辣椒谋生,赵氏背着儿子没黑没夜地碾辣子。辣子碾之前先要在热炕上烘烤,碾时干燥的粉尘满屋子飞扬,人的眼耳嘴鼻如同浸在辣面中,刺激得人泪流不止。生活的艰难岂止这些,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这个偏僻的小城也难免遭受兵燹之灾。往往半夜间,人们一听到兵匪侵扰的吵杂声,便不顾一切地“逃贼”,瘦弱的赵氏便不得不背起小鹏程扭动着小脚失魂落魄地逃窜到村西塬上的寨子里。
童年的杜鹏程便是在这种苦难与恐惧充斥的日子里慢慢成长着。
成长的岁月
民国18年(1929年),原本流淌不息的涺水河突然干涸,一场大旱降临在这片土地上,饿殍遍野,人们吃光了树皮和黄河滩的马蔺根。此时的杜鹏程已经8岁,他的伯父和叔父也相继去世。赵氏拉扯鹏程的同时,还得养活伯父叔父撇下的三个堂姐妹。遭受年馑,赵氏实在没法养活一家几口,便拆卖祖上的几间破房,而后又变卖了三亩薄田。可还是没法活命,就只好卖儿鬻女,三个堂姐妹相继被卖去做童养媳,杜鹏程也被送进城里基督教堂筹办的孤儿院。在孤儿院里,杜鹏程勉强能填饱肚子,每天除了干些杂活就是跟着牧师诵《圣经》。善良的牧师发现他天分很好,便把他送到教会学校上学。
4年后,杜鹏程到城里的一爿店铺当学徒,起早贪黑地干活,可吝啬的老板不仅不赏一口饱饭,还常常恶毒地呵斥他们。店铺附近有一家书店,杜鹏程常常在别人酣然入睡后,伏在昏暗的清油灯下如饥似渴地读借来的书籍。短短数月,他就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此时的杜鹏程开始思索,他常常边干活边咂摸那些引人入胜的情节,这样往往会耽误干活,难免遭到老板训斥。一天,杜鹏程干活中又为书中故事走神,老板刚要训斥,杜鹏程率先开口问老板:“老板,我学徒完了能做什么?”老板嘴角一撇讥讽道:“学徒满了,就可以当店员,再后还可以当股东,一辈子干这行,兴许会像我这样当掌柜的。”杜鹏程瞧着老板睥睨的神情,内心涌起万分厌恶,但更多的是失望,他痛苦地迷茫着:难道人生就是如此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