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群英荟萃当前位置:首页 > 民革风采 > 群英荟萃

文坛苦行僧杜鹏程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4日  人气:

    在店铺煎熬了两年,母亲看到儿子无法读书,心中很是愁虑,就四处央人想办法。此事让邻村杜家堡本是同宗的杜云庵得悉,杜先生颇为赵氏的精神所感动,就设法介绍杜鹏程到城北的西庄完全小学里当工友。杜鹏程的工作是为学校上下课打铃,打铃之余还能像学生一样到教室听课,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让他有机会接受到更多的文化课知识。当工友可以免费在学校吃饭,每月还能领到一元五角的薪金。在当时,一元钱能买到满满一斗麦子,14岁的杜鹏程凭着自己的劳动养活起了母亲,他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也正是当工友的3年生活,改变了杜鹏程的一生。

    这个小学校是韩城进步思想异常活跃的地方,校长薛紫阶和教师吉午中、张廷栋、李秉衡等大都是进步人士,有的还是地下党。杜鹏程从他们那里开始接受到进步思想,更庆幸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地下党员赵惠民。从此,他便跟随赵惠民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地下活动中。随后,他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当了队长,成了积极分子,后因抗日救亡任务需要,他又转赴城里一爿名为“少年书报社”的店铺工作。有次,杜鹏程骑着自行车出县城南门送地下刊物,被驻守韩城的蒋介石的侄儿蒋坚忍布设的密探拦住了,密探刚要盘查,杜鹏程便机智地把包袱解开个口说:“你看,这是给我们苏村家里捎买的腊牛肉,老总尝一块。”说着就狠狠地撕下一大块很大方地递予密探,密探便笑吟吟地放他过去了。

    经过进步生活的不断锤炼,杜鹏程很快成长起来。一天,他在街上看到张贴的“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等校招生的广告,就想报名上学。他找到地下党员张子超说明想法后,张子超便请赵惠民帮忙联系,最终如愿以偿。送别杜鹏程时,赵惠民又以“韩城民先总队部”和“韩城抗敌后援会”名义写了介绍信,这两封信让杜鹏程在赴延安途中免受了许多麻烦,很顺利地找到了“延大分校”。从此,杜鹏程漫漫人生之旅就转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圣地生活

    1938年盛夏,辗转数百里的杜鹏程踏入圣地延安,被安排到八路军随营学校读书,课余有时进行军事训练,偶尔也会站岗放哨,这些新奇的生活让杜鹏程兴奋无比。未几,他又被送到关中马家堡的鲁迅师范学校学习。

    学校教室设在空旷的山坡上,开学第一天,每人发一个粗糙的笔记本和一支蘸水笔。老校长林迪生在地上随便捡了块土疙瘩,在简陋的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几个字,此时的杜鹏程有种不可名状的感觉。年底学习结束,杜鹏程被分配到陕北的延川县教书。那里的生活异常艰苦,根本没人送孩子读书,杜鹏程就设法做了许多卡片,挨家挨户地贴到炕头,待孩子们认完字,再贴新卡片。3个月后,杜鹏程又换了个地方教书。这个村子更穷,房东是清末老秀才,杜鹏程说不清是敬重还是怜悯,便把自己的布大衣送给了他,老人穿上这个当地称为“大袍子”的衣服,老泪纵横。

    当教师的薪水是每月45斤小米,每天两顿都是小米就酸菜,杜鹏程过得乐滋滋的。可到秋后,小米就没保证了,乡里号召开荒种地、自力更生,他就借了工具上山刨地。那里的地都是坡地,杜鹏程一镢头下去,闪了个跟头,老乡们一脸憨笑。老秀才上前指点后,他才知道,在这里干活得脸朝坡上,否则就会重心失稳。在老乡们的热心帮助下,杜鹏程3天就完成了垦荒任务。

    转眼到了抗战最艰苦的阶段,蒋介石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大举封锁。在农村锻炼了3年,杜鹏程便进入延安大学学习,生活一度艰难,多数时候得靠喝稀饭度日,吃顿干饭就算过年。但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影响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嗜书如命的杜鹏程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接触到了外语。

    3

6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当前2/6页

Copyright (C)sxm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0169号-1

联系地址: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 029-87277173 传真: 029-87277155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