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赛 司马迁蒙冤去世后,其故里的后裔和乡亲深为他们崇敬的史学家感到不平,他们或借用传统的节日,或独出心裁创造奇妙的形式,来寄托自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发展完善于是就形成了韩城独特的民情风俗。
太史故里的司马迁后裔和群众为了纪念司马迁,巧妙的把民间的赛社活动和纪念司马迁结合起来,创立了许多赛社组织,如徐村的冯、同两姓的五大社和芝川的八大社等。为了避免因纪念司马迁而受到迫害,他们就打出纪念司马迁的父亲、太史令司马谈的旗号以使纪念活动合法化。“太史赛”的赛社活动,一是大唱赛戏,村村轮流唱,每村开台戏必是“祭陵”,以示对司马迁的纪念;二是给太史祠栽植柏树,各村选出有名望的人在春季到太史祠聚会,在背诵《太史公自序》后在祠的周围栽植柏树;三是吃赛饭,即吃羊肉饸饹。据说司马迁在家乡时即喜食羊肉,受刑后身体虚弱,家乡亲故便把样肉做成臊子送往长安,后来人们又把羊肉臊子浇入热饸饹中,羊肉饸饹于是成为当地著名的风味饭食,也与纪念司马迁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月八”司马迁祠庙会 民间相传司马迁生于农历二月初八,卒于十月初十。清康熙七年(1668年),韩城知县翟世琪主持重修太史祠后,,与乡贤和司马迁后裔商定立太史祠庙会,会期为二月初八、初九两天,并在芝川逢九设集,以“九”寓“久”,以示永远纪念司马迁。此后,每逢太史庙会,周围十村八社的群众就在鼓乐声中抬上祭品到司马祠祭拜,并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文人学士。由于祭拜的人很多,便决定每年各社共宰羊二十四只,以纪念《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祠下的芝川镇二月初九集会还常有大戏助兴,并有太史祠碑拓片和乡间出土文物、古字画、古玩出售,生意兴隆。
民祭与跑台子戏 韩城的民祭司马迁活动之所以能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有民俗跑台子戏。在徐村有八景,是这样说的:
晋侯庙坐汉武帝,太史家庙午门旁。
舞台像是玉玺印,池墨笔架是照墙。
法王行宫居西北,冤水蛟龙居南方。
清明跑台祭烈祖,千年白松把孝守。
据民间流传,徐村的同、冯二姓后裔,为了躲避官方的耳目,在每年清明节晚上,在太史公真骨坟旁的“法王行宫”大殿唱戏,明是给法王唱迎神戏,实为先祖司马迁唱上坟戏。
所谓跑台子戏,就是人们正在村北法王庙看戏,突然向村内的九郎庙(晋侯祠,在汉太史遗祠旁)跑去,跑的时间是清明节早晨黎明之前,唱戏的都不卸装,将所有的导具都带走,不留一点点蛛丝马迹。村民说这是有来历的,据说在一年清明节前一夜,村上正为先祖唱上坟戏,突然间听说京城里来了钦差直本村上而来,人们害怕官府发现司马迁的真骨坟,于是就跑掉了。后来钦差到了才知道是虚惊一场,钦差是太史公的外孙子杨恽,他是来报喜的,当朝皇帝汉宣帝准许《太史公书》公布于世,钦封他为“史通子”特来报喜。后来为纪念这次逢凶化吉之事,就将这道独特风俗的跑台子戏流传下来。
企业精英与民祭活动 民祭活动自2006年举办以来,企业界的精英们大力支持了这一活动,使民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大概有韩城市司马迁学会名誉会长、三和煤矿矿长雷有生,陕西省总商会副会长、韩城市总商会会长、陕西黄河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李保平,韩城市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英杰等人。
文化名人与祭祀活动 从2005年的“风追司马”到后来的民祭活动,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唐国强、冯远征,著名学者、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著名作家、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张贤亮,著名作家、原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赵熙,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会长雷乐长等人先后参加了祭祀活动,烘托了民祭活动的文化氛围。肖云儒先生在2009年的民祭典礼上致辞说,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教父.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是中华文脉之源,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2150年前,生于斯、长于斯的司马迁,带着家乡山山水水的灵气,带着家乡人至今仍然固有的执着追求精神,忍辱负重、秉笔直书,用毕生的心血写出了堪称中华文化母本的《史记》,从而延续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脉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标准.他以屈尊得再不等屈尊的命运,创造了辉煌得再不能辉煌的成果.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郭沫若先生也评介为“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备受尊敬的司马迁和伟大的司马迁精神,鼓舞着祖祖辈辈的韩城人,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司马迁使我们的民族又了高度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省,他不仅属于韩城、属于陕西,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祭黄陵,是追怀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的诞生;祭孔子,是追怀中国精神主流脉的生成;祭太史公,则是追怀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光辉和中国文史品格的光辉。肖先生给2009年的祭祀活动题赠了八个字“文冠华夏,风追司马”,就是说,文冠华夏者数太史,风追司马者在韩城。(作者马萌系民革韩城市金城支部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