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学校组织我们去华东五市旅游,我们有幸游览了南京的中山陵,亲身追忆了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这位伟人一生奔跑,探索救国救民,死后,他安息在此,用他的形象,灵魂,再次感染亿万中国人民。
中山陵景区屹立在南京城东郊,原名总理陵园,它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东西长7千米,南北最宽处4千米,周围绵延10余千米, 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汽车带着我们一进山门,老远我们就看到一个巨大的牌坊,上书 “孙中山陵园”,目的地到了,我们都变得严肃起来,刚才的嬉笑顿时烟消云散了,立刻就感到这里的肃穆庄严,郁郁葱葱,炎热的夏天里,再此,我们却感到的凉爽。
牌坊后是宽大的柏油路,沿着这条路,就到达一个大的广场,站在这里,仰望上面的中山陵,气势宏伟,高大,使人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对伟人的敬畏之情,陵墓入口处是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大字,金光闪闪。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是长长的台阶,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据说这392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站在上边,向上眺望,威武 宏大的陵墓缓缓向上,直插山顶,给人的感觉就是墓和它的主人一样伟大。
导游告诉我们,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中山陵自1926年1月动工,至1929年主体建成。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运抵南京。三天公祭结束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从下往上看,宏伟巨大,直插云霄,彰显逝者的伟大。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392个台阶,走起来很不容易,我们一路走走,停停,看看,人来人往,越往里走,我们就越发感觉到先生的伟大,这里的庄严。
沿墓道前行为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
再往里走为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宽约12米,高约17米,一块高约9米的碑石上刻着由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祭堂是仿宫殿式的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祭堂建有三道拱门,门额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代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祭堂的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全文,穹顶上绘有巨幅国民党党徽。堂后有墓门两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处,与起点平面距离700米,上下落差73米。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此像系捷克斯洛伐克雕刻家高崎按遗体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圆形墓室内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