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统一战线的接触始于孩童时代。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可供少年儿童的图书及其匮乏,我就在家里翻箱倒柜的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家里的黑房里里找见了一摞旧的泛黄的书籍,其中有叔父在煤校上学时的课本《政治经济学》,还有几本史学方面的书籍,由于年代久远,我记得不是太清,只记得是讲述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以及民国时期陕西督军陈树藩的史学书籍。我记得最清的是一本小册子,是毛泽东主席的著作《论十大关系》,封面上写有“请马康侯老先生阅”,落款是“中共蒲城县委统战部”,时间是1960年左右。
《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它的后来公开发表是在1976年12月26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由此可见,爷爷读毛主席这本著作的时候,还是小范围内阅读,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我当时对爷爷的历史知之甚少,只是听父辈们和村里人说爷爷是蒲城县文化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旧社会教过书,也给国民党干过事,至于爷爷其他的历史我就不知道了。于是,我就问妈妈,说县委统战部怎么还给我爷赠送了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著作。正在做饭的妈妈告诉我,那本书是县委统战部委托当时在县委担任财贸部长的伯父带回来的,爷爷在解放后就是蒲城县政协的特邀委员,属于统战对象。这是我对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初次接触,虽然只是皮毛上的接触,但毕竟接触了,使我晓得了爷爷不是一般人,连伟大、光荣、正确的共产党都要团结他。
在我年龄稍长一些高中毕业的时候,大概是在1990年,家里为爷爷奶奶立碑。听四伯讲,爷爷曾在国民党的二军干过事,担任书记官、参谋之类的职务。而爷爷的历史真正浮出水面重见天日是在2000年左右,爷爷在1960年清明节前所著的他的生平简史《半农人生传》面世了,是大姑父薛天福老人珍藏了四十年左右后,说他的有生之年不多了,就将这份珍贵的历史资料交给了父亲。当时,爷爷已经去世34年,伯父已经去世14年。我们全家人感谢大姑父,由于他珍藏这份史料40年,使家人避免了文革的冲击。
《半农人生传》将爷爷鲜为人知的生平告诉了世人,使之流传于世。据《半农人生传》记述,爷爷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名锡晋,字康侯,晚号半农,清末秀才。他早年求学于蒲城尧山书院,当时的教员是蒲城籍的翰林院编修周政伯先生。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后,马康侯在师范学堂毕业,执教于蒲城清代考院(东槐院)。辛亥反正,马康侯追随胡景翼将军投身于民主革命,历经耀县药王山聚义、西路拒升允甘军等役,在地方任警察、教育、农会、赈抚局长等职务。靖国军时期,曾受胡立生(笠僧,即胡景翼)司令的委派,赴汉南策反,使党佑卿队长率队归附。之后,先后任国民二军胡景翼部参谋、国民革命军第十路第三混成旅(杨虎城部任子扬旅)旅部书记等职。抗战爆发,送儿子志杰参军,东渡黄河抗日,浴血晋南中条山。解放后,被特邀为蒲城县政协委员。1966年古历五月初三日病故于宣化村家中。
后来,由于家庭成员在历史上与国民党的渊源,再加上我又是一个著述颇丰的作家,我于2006年光荣加入民革组织,沿着先辈的历史足迹,也成为共产党的统战对象。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我有幸作为辛亥革命后裔和研究辛亥革命史的专家学者,受邀出席陕西省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会。此时此刻,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决心弘扬民主、革命、不断进步的中山精神,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与两岸的和平统一贡献力量。(作者马萌系民革韩城市委会金城支部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