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山野吟”搁笔付梓了,册中录入了作者几十年来在山野江湖间徘徊的数十篇吟咏之作。说她是诗,似乎有些勉强,说她不是诗,确也是作者发自心底真诚的呼唤。其实,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连作者本人也有些茫然了……。
人类从远古走来,原本没有语言,也没有文字,当然就更遑论什么诗歌了。只是我们的先祖在狩猎中,在食物采集中,在繁重的劳作中需要联络和交流,于是便有了简单的呼唤,这恐怕是语言、诗歌最早的起源了。后来,人们把好听的句子积攒下来,这便是诗歌的雏形。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进入唐朝,诗歌便迎来了她最为辉煌,无与伦比的全盛时期。在这之前,诗的形式、风格还是比较宽松自由的,无论《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汉赋都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句子可长可短,韵脚、平仄、对仗均无严格的规定。这些诗统称古体,也叫“古风”。而唐代所创的今体,也称“律体”,在篇幅、句长、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这是因为唐代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产生了一批士大夫阶层。这些衣食无忧的士大夫既无穷经皓首殚思竭虑的科举取士之忧,又有随心所欲悠然自在的时间去忘情山水吟风赏月。“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这群文人雅士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他们对诗的创作、遣词造句十分讲究,务使其意境高雅、辞藻华丽、平仄对仗、朗朗上口,将诗的修辞、节奏、意境推向极致,达到了神、形、意、韵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其后的任何一个朝代再也无法达到唐诗那难以企及的高度,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和人文因素的。
拿今天来说,环境的污染,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难以看到“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和“轻罗小扇扑流萤”场景,听不到“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声音,感受不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你也没有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心境。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人们间的距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眼见的现实,无论你走到地角天边,只要拨一个电话,打开互联网,随时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容颜。通讯如此便捷,你哪里会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叹!飞机、汽车、火车、轮船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解除了人们经年累月的相思之苦。可是,你还会有“山南山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的情感吗?古人一别经年,音信杳然,亲人、知音远隔千里,相聚无期,相见甚难,“君问归期未有期”“终日思君不见君”“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是现代人难以体会的。交通设施日新月异,铁路、公路还有高铁、高速公路密织如网,昔日天堑,今朝坦途,李白过此,恐也发不出“噫吁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了。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卫星上天,飞船探月,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了解到银河是由恒星组成的,而月球是极其严酷的不毛之地。然而现实的科普又压缩人们了丰富浪漫的遐想空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之类的诗句也就失去了孕育的温床。诗歌衰落的原因还远远不止于此,更有其重要的人文因素。在商品社会发达的今天,世人多有一种浮躁的心态,实用主义、现实主义、杯水主义、金钱至上、自由交易成为一些人的普世原则,“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世间这种不带功利色彩纯真的友谊却百觅难寻了。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作为一个现代人,你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需要掌握的技能也太杂,你要学语文、学数学、学数理化、学外语……,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考研、考博、考托福、考职称、考驾照、考钢琴……,太多的应酬、聚会、交往占据了你生命的空间,你那里静得下心来去“寻章摘句”和“月下推敲”了。诗歌无可替代的衰落了……,“无可奈何花落去”“落花流水春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