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群英荟萃当前位置:首页 > 民革风采 > 群英荟萃

陕茶和陕茶文化在丝路茶贸和丝路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9日  人气:  来源:民革陕西省委员会

 

    2100多年前,一个叫张骞的陕西汉中人,受汉武帝委派,带着中国的丝绸、布帛、铁器和金银,组成马队驼队,走出西安城门,跨过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梁柱桥——渭桥,开始了一次彪炳千秋的出使。多年以后,伴随着他出使西域的离奇传说和浩浩荡荡的各国商队,中国许多精美的物品传入西方,其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商品--茶叶,也延着丝绸之路,远输西域各国,它的输出,自此打开了中西方茶文化交流的窗口,也创造了名扬世界的丝绸之路。

    历史悠悠,茶香淡淡。伴随着声声驼铃,中国茶进入西域各国人们的家中。他们在享受着精神饮品的同时,也享受着健康和中国博大的文化。

    延着丝绸之路的古人足迹和驼蹄烙印,去寻找当年的茶叶生长发源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是唐代著名的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六之饮》中明确指出的。据历史记载:周公一生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在陕西。先是在周原辅佐武王,在周原制礼作乐,后来在成王时代与召公分陕而治。周公虽分封于鲁,实则未居于鲁。参照《诗经》有关“荼”的章句,我们可以想见,第一个记载茶事信息的鲁周公一直在陕西从政,他关于茶事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古周原一带的现实生活。在西周时期宫廷设置“掌荼”官职,专门掌管茶叶的有关问题。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关于陕南巴人部落首领将“丹漆茶蜜”连同当地其他大宗土特产进贡周朝王室的记载和陕南地区考古研究的成果,说明生活在陕南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懂得种茶、用茶的民族。这些都证实了在西周时期乃至更久远的年代,陕西范围内茶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陕西是当时茶叶发展的中心。由此可见,陕茶不仅产茶历史悠久,而且是最早的茶叶生产地,因而也是丝绸之路茶叶供给的主要货源地,它对推动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了唐代以后,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政治宽容和经济强盛,造就了唐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调和浓烈的社会风采。唐都长安城里到处茶店,“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饮茶之风盛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皇帝和官员将茶作为国家礼仪。寺院以禅茶为主,重在“坐禅修行”,可以“唯许饮茶”,以达身心“轻安、自求“明净”。当时最有名的是长安寺院,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茶鼓”、“茶头”,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而文人墨客,更是以茶会友、以茶赋诗,将茶文化推向了极致。这个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茶圣陆羽和他流芳百世的《茶经》,卢仝脍炙人口的《七碗茶》和白居易的悠然佳作《山泉煎茶有怀》等等许多留存千古的饮茶佳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他是我们陕西渭南下邽人,一生喜爱茶,识茶懂茶,对烹茶也十分讲究,他甚至亲手开辟茶园,种茶烹茗。他把茶文化引入诗坛的同时,还把茶文化传入寻常百姓家,使茶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茶文化的活动更加广泛自由。大唐的鼎盛,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以茶为主题的绝美诗词也达到了最高顶峰。而这时候,陕西紫阳茶开始正式成为朝廷贡品,并沿丝绸之路,远输西域各国。可以说,陕茶和陕茶文化为丝路贸易和丝路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在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和茶文化的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写下了世界茶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辉煌篇章!    

    到了明代,《茶法》开始制定和实施,朝廷实行以茶易马,巩固边防,刺激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其民昼夜沼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繁忙景象。后因茶税苛重,民不聊生,在古金牛茶区(今宁强)出现了拔茶植桑的现象,外地茶客越过集散地——汉中、西乡,直达紫阳“买茶装蓖”。故至清代,兴安知府叶世卓为紫阳茶写下了“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这首诗为紫阳茶作了最早的广告,再次印证了陕西茶的辉煌和在丝路茶贸和丝路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页  [1] [2] 下一页 当前1/2页

Copyright (C)sxm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0169号-1

联系地址: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民革陕西省委会办公室 : 029-87277155;
民革陕西省委会组织部  :029-87277410;民革陕西省委会宣传部 ; 029-87277173;
民革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 029-87277394;民革陕西省委会社会服务部:029-87277239;
陕西社情民意信息邮箱  sxmgxx@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