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夏日的一个周末,我们政协城区文史组的同仁们因挖掘编制地名志所需资料,先后到薛峰川的青峰村(清凉寺)、东泽村走访这些乡村里的知情人提供相关资料。
记得在东泽村走访时,村干部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采访一个86岁的退休教师。这位年过八旬的老先生说他们村里有个旗杆院,古韩城先有孔子弟子子夏“教衍西河”,播撒“仁”“礼”,开风气之先;后有太史公一人写尽半部中华史,遗风浸润,文脉久远。党家村的党鉴泉家就是一个双旗杆院,说明家族成员多次获得功名,那是党家村历史上最古老的院落。门前的那旗杆斗,可是只有考取功名的人家门前才有的,那挂在旗杆上的斗无底是警示族人,学问深厚没测,不可自满;而斗的四周分别刻有内方外圆如麻钱的形状是教导族人,做人要方方正正,而为人处事则要圆融豁达。
随行的解老师说,如果是旗杆院,那么这家院落的旧主人肯定是有过功名的,可能是贡生、举人或者进士。我觉得奇怪,就问了解老师,解老师笑了,说旗杆院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修建的,院落旧主人功名的高低看一下旗杆的上部就能晓得,若是进士出身的旗杆上半部将做两个四方斗,进士做两个四方斗,举人做一个四方斗,贡生(贡生,俗称“明经”,是指明清两朝秀才成绩优异者,可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没有斗。在有的地方,只有功名等级在“举人”以上的才可以竖。旗杆的顶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不同,文功名顶部多雕成笔锋,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座狮。功名旗杆的主人署名则在旗杆夹的正面体现,左边条石上雕刻主人得功名的时间,右边条石上凿刻主人获得具体功名。功名高低在旗杆上除了在旗杆上端区别外,还与旗杆底部的础石有关。据年过八旬的老先生回忆,旗杆底部都有磐石垫底,举人、进士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
这时的我恍然大悟,其实,旗杆院,我以前就听说过,只是,没有解老师了解得那么详细。我只晓得,功名旗杆是科举中功名后,在宗祠前竖立旗杆,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其作用在于,一是考取一定功名后,社会地位提高,花钱竖立旗杆可以光耀门楣;二是旗杆竖立后,作为后人学习榜样,激励后人积极进取。竖立功名旗杆的资格因地而异。当然因人而异,也有部分家庭因贫困潦倒,无力出资,再者宗族实力不强,就不能竖立旗杆了。晚清时期,例贡生的增多,竖立功名旗杆的排场也加大,首先请石匠做旗杆夹、木匠做旗杆等,然后请唢呐班吹奏,最后宴请官员、嘉宾、族老、亲戚等等。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两句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训箴言,千年古城韩城的旗杆院不似皇城相府的钟鸣鼎食之家,它诠释的是普通百姓质朴的“中国梦”。在韩城的村村落落常常会看到“耕读第”“树德”“忠厚”等门额文化,意在教育后世子孙治学要博闻,为人要厚道等。(民革韩城市委会 马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