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为题是因为春节期间农历大年初二与在省城的儿子一起游览了韩城古城,观看了新落成的古城南门。
走过古老的毓秀桥,南门上有门额“韩城门”映入眼帘,毓秀桥俗称“南桥”,是清代康熙年间韩城籍贵州巡抚刘荫枢所出资十几万两银子建造。刘巡抚心里明白,好男不端祖宗碗,儿孙兴旺福泽远。为了教诲子孙后代自食其力,于是在韩城便有了“刘抚院三两银子卖桥”的动人故事,一桥横跨澽水两岸,给南来北往的乡亲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刘荫枢也因此德行而誉满韩城。
进入“韩城门”,是新修的瓮城,门额有“溥彼韩城”。“溥彼韩城”一词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大雅·韩奕》中这样写到:“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溥彼韩城,燕师所完。……”查阅《古汉语字典》,可知“溥”字只读pǔ,不是多音字,原意是广大,此处可引申为高大坚固。“彼”字读bǐ,意思是:那,与“此”相对。再查阅《辞源》可知,韩,古国名,周分封的诸侯国,侯爵,后为晋所灭,在今陕西韩城县也。结合上下诗意,“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可译为:那高大坚固的韩侯国城墙,是燕国的军队帮助下修筑的。其实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历史的故事:西周初年,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039年),周武王的小儿子、即周成王的弟弟,被封为韩(侯)。韩(侯)建国初,公元前1031年,韩侯国为了防止晋国从东北方面的侵扰,由于韩侯年少势单力薄,他的兄长周成王,便派辅臣召公,率领人马来到韩(侯)国,帮助修筑了城墙。对此,韩国的老百姓赞叹不已,就传唱起了“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的歌谣。后来,这首歌谣便被采诗官收录并编入《诗经·大雅·韩奕》中了。从《竹书纪年·卷七》中记载:“成王十二年,王师、燕师城韩,王锡韩侯命。”也可佐证此事。
“溥彼韩城”中的“韩城”一词应该理解为韩侯国的城墙。而“韩城”作为县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的真正起源是在隋朝,据《太平寰宇记》:“隋文帝分合阳,于此置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明万历年间,由苏进和张士佩编撰的《韩城县志·第一卷·县建沿革》:“隋开皇十八年,更夏阳曰韩城县,盖取诗之所谓溥彼韩城也。”可见早在公元598年人们就取《诗经·大雅·韩奕》中“韩城”为名,距今约1400多年了,历史渊源的久远,人文底蕴的深厚,不愧为千年古县。
走过瓮城北门洞,门额为“适此乐国”。《诗·魏风·硕鼠》中有:“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这大概是“适此乐国”的引经据典之处吧。
瞧!节日的古城,犹如一袭盛装的淑女,靓丽无比。中国韩城国际灯光艺术节吸引了八方游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南来北往,车流不息。我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晓得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韩城人很自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韩城人写了三千年,伟大的司马迁被后世人称之为“中华史圣”、“史学太祖”等,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先生曾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迁被称之为“东方历史之父”一点也不为过。听话听音,我研究司马迁与《史记》二十多年,史圣的贡献有目共睹,张先生的意思是说“东方历史之父”对于司马迁是受之无愧的。韩城也因司马迁这张历史文化名片的闻名海外的。同行的儿子赞叹,韩城,这几年的变化很大,一天比一天美!
的确如此,近年来韩城人干事创业的热情很是高涨,城乡变化日新月异,经济建设飞跃发展,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是因为有一个好的领头羊,是因为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我的体会如此。当下韩城五十万人民正在撸袖实干,为建成西部深圳、黄河沿岸区域中心城市、跻身全国百强县而顽强拼搏,不达目的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