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萌是个勤奋的作家,多年来他一直在文坛辛苦地耕耘着,像他的恩师、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那样,在用自己的生命在写作。
他来自素有“将相故里”之誉的关中蒲城,在这个典型的关中愣娃的身上有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愣劲”,有着乡下人的朴实,他为文学而执着,在文学创作大道路上辛苦地跋涉着。他在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关中英雄传之辛亥风云》、《黄土地挽歌》之后,在全国上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又创作出版了反映陕军抗战历史的长篇历史小说《关中英雄传之东渡黄河》,作品出版之后,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各界导报》、《中煤地质报》、陕西能源集团网站等媒体先后报道,文学艺术界点赞不绝,好评如潮。
马萌文笔犀利,言语不多,是个只做不说的人,正如他所说的,恩师陈忠实先生曾教诲他,一个好的作家要有好的人品,文学依然神圣。关于这部书的创作起因,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言,“对抗战的记忆,缘于儿童时代的记事,家里人常说,伯父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革命,他曾任陕军机枪连连长,在中条山战役中不幸战败被俘,后来又有幸越狱脱险,当时我就觉得伯父了不起,他是为民族利益而战,永远值得后世仰慕。”可能正因为如此,在作家马萌的心头就有了挥之不去的念头,早年曾经在杨虎城将军亲手创办的尧山中学就读的他,发奋要像太史公司马迁撰写《史记》那样,写出一部足以让这些曾经为民族独立自由而浴血奋战的“陕西愣娃”彪炳史册的东西,使世世代代的后辈们永远铭记先人们的不朽过去。
“陕西愣娃”的抗战历史的确感人。一场惨烈异常的拉锯战历时三年,这些陕西愣娃先后粉碎日寇的十一次大扫荡,历经如扭转中条山战局的“永济血战”、“六六战役”、“望原会战”等;八百名学生兵面对强敌,誓死不当亡国奴,齐刷刷地跪在悬崖上,向着故乡跪拜之后,一头扑进黄河。沙口滩血战结束后的第二天,二三十名日军行至沙口村北一棵两搂粗的大榆树下集合训话。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名士兵,拉响怀里的一捆手榴弹跳落敌群,在轰隆声中与二三十名日军同归于尽。日军被陕西冷娃吓破了胆,在以后严格规定,不得在大树下整队集合。人们不知道这位壮士的姓名,只知道他是陕西人,他的壮举,以至几十年来一直在当地代代流传。这些“杂牌中的杂牌”的陕军曾被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东渡黄河》叙事丰富,在继《辛亥风云》之后,记事始于饿殍遍野、苦难深重的民国十八年(1929年),终于曙光初现、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新政协会议。马萌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访寻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及其后裔,查阅陕西地方史志80多部,甘耐寂寞,乐贫守道,煎熬数载,板凳甘坐十年冷,袖中一部英雄传,他以自己的血和泪为曾经为民族抗战而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同胞们树碑立传,是人民心中正义的旗帜,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面镜子。(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