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梁晓声生于1949年9月,与共和国同龄,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早年曾上山下乡,在北大荒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2019年,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年末岁初,忙里偷闲,在喜马拉雅听书,偶然间接触了梁晓声2008年上市的长篇小说《政协委员》,也许自己也是一个政协委员的缘故,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这部五十多万字的作品先后听了两遍。
小说主人公李一泓,是某县级市图书馆的副馆长,一名平凡的副科级干部。他的性情耿介、眼里不揉砂子、敢于对丑恶行为较劲的鲜明个性,在同事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老馆长在临终前极力推荐李一泓当市政协委员。李一泓一进入市政协委员的角色,就认真地履行起政协委员的职责来。他把锐利的笔锋,直刺小县城官场集体腐败的阵营,对全市教育资源被名校垄断、对市面上有毒食品的肆意猖獗、对农村因无序采矿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地方保护主义纵容下泛滥成灾的色情服务业,他不仅义愤填膺,而且毫不留情地展开斗争。
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 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政协委员》里有我的泪水,有我的影子,写《政协委员》把自己都写哭了。”相信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梁晓声,在把笔触探入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履行社会责任意识时,也遇上了不少难言的尴尬处境。因此,出于作家的艺术才能,他把现实生活小说化了,故事化了。他写的小说故事,里面有自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感受,也是他全身心为国计民生奔走呼号的曲折经历的缩影。
梁晓声说:“政协委员是‘复眼’和‘重耳’,他们要看得更多,听得更多,而后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提炼,把所见所闻进行升华。要做到这点,没有责任感是不行的,李一泓身上体现的,正是政协委员的全部意义。”
连任3届全国政协委员、经历十余年履职生涯,除了留守儿童,梁晓声提案中的“主人公”还曾包括农民、农民工、城镇退休工人。除了城镇化,他建言中的“关键词”还有“免除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曾以“知青文学”蜚声海内外,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却更多地转向了非虚构写作。无论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还是《中国生存启示录》,都是从真实的社会小切口观察、思考转型社会的生态。这种作家视野向社会学学者视野的转变,正与他政协委员的身份相伴随。
“少年读书时,我所尊敬的那些作家,比如雨果、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屠格涅夫,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是既写小说,又写社会评论。这给我带来的启示就是,作家应该手握两支笔,一方面写文学作品,一方面对社会发言。”梁晓声说。
梁晓声用他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在人民给你履职的平台上,要坚定地挺直参政议政的脊梁,无畏无私地建言献策,这样才不愧为政协委员。(陕煤地质一三一公司马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