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国庆60周年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国庆60周年

越走越宽广的路------纪念建国六十周年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0日  人气:
越走越宽广的路
------纪念建国六十周年
 
民革咸阳市委员会三原支部    丁昀
 
    路,在人类的脚下诞生,在社会的进步中拓展。回首我所经历的路的变迁,或许可以反映出中华民族和国家的一些兴衰和荣枯吧。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家乡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河道上,人称八百里秦川,是本省最平坦、最富裕的地段。可在那时,没有平坦的路,全是疙疙瘩瘩的“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的土路。人们出行都靠两只脚,赶集做生意的,或者身挎篮子,或者背上麻袋和口袋,要不就拉上架子车,放上自家产的瓜果蔬菜或鸡、鸡蛋、猪仔,上集市做买卖。离村子五里开外,有一条省级公路,那是人们通往县城和大城市去的唯一通道。但路上车辆稀少,许多人一早起来,等到吃午饭也坐不上班车。路上的车大多是拉煤的,司机个个牛哄哄,看到等车的人故意加大油门,扬起一阵尘土。
    我上初中时,上学只需走五里“好路”(沙石路)就到学校,而许多同学离学校较远,得走十里多土路,遇到下雨天,有的路段泥泞难行,或者被雨水冲毁,家长只好背着孩子淌水上学,等到了学校,家长、孩子都成了泥人。冬天的早晨,荒野外天寒地冻,路上或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有时干脆是漫天大雪,路看不分明,孩子三五成群急着赶路,经过路边的坟地,隐约看见鬼火闪烁,大家一声呐喊你追我赶的逃过。冷得厉害时,有伙伴掏出洋火(火柴)引燃路边的玉米杆取暖。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农村中渐渐有了自行车。崭新的车身,转动的脚踏,响亮亮的铃声,一车掠过,后面无数双眼睛注视,大家羡慕地说:瞧这家什跑得多快!可这路依然不平坦。天晴时,被“手扶”、“四轮”和大马车碾压出来的很深的车辙将路分割的曲曲道道,一遇下雨,又在车辙内积聚成水沟,十天半个月不能干涸。骑车不但人受罪,走不多远车轮还时不时被泥塞堵上,必得拿一根小棍戳掏。记得十八九年前,有一次我上学去交面粉(用面粉换食堂粮票),骑车到半路遇到下雨,半里多的“水泥路”让我足足耽搁了两个小时,面粉弄湿了不说,车子在泥地上来回打滑,走两步戳一下泥,累得我满头大汗却没有一点办法。那时我发誓,将来一定要为家乡修一条又宽又平坦的真水泥路。
    不过这个誓言很快失去了实现的机会。跨入九十年代,我们家乡的中小企业蓬勃兴起,致富后的企业家主动承担了回报家乡的责任。一条贯通家乡四五个村庄的柏油路很快修好,甚至村里的主干道和学校也纳入了整修的计划。而此时,路上来往的行人少了,飞驰而过的多半是摩托车、三轮摩的和农用车。过去的省道公路也修整拓宽了许多,往返班车穿梭如织,到县城去还有了班车。
    大约从九十年代末,国家逐渐扩大了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政策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乡村道路条条硬化,村村相通。过去一下雨,十天半月出不了门,如今穿了多年的雨鞋没了用场。出门转一转到处可见高速公路、高架桥、电轨铁路,大小车辆往来如梭。城乡居民人人骑着电动车、摩托车上班、干活、做生意,还有不少家庭住上了楼房,买了私家汽车。
    回顾以往,我们的道路可真是越走越宽广了。

Copyright (C)sxm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0169号-1

联系地址: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 029-87277173 传真: 029-87277155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