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安光复之后,陕西毗邻之河南、甘肃两省,尚在清军手中。因此,革命军当务之急是火速出兵,东守潼关,西保长武、陇县、凤翔等军事要地。防敌来攻,正在关键时刻。清朝地方官,潼商道尹瑞清和协台桂和,占据潼关,向豫晋清军求援,准备顽抗。继之,清将赵倜率义军六营,向西发动进攻。而复汉军东线潼关,同清军展开反复争夺战,一场倒清之役,由此揭幕。
潼关居三省要隘,攻守争夺,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者三次。二华地当西秦要冲,居于重要战略地带。东路都张伯英率领之复汉军同清将赵倜率领之义军,曾相遇于盘豆镇,两军激战,革命军败退,潼关失守,大军皆退守华州。最终,东路都督张伯英及幕佐杨西堂率师,由石砭峪入商洛。正恐慌间,省令吴世昌率援军东来。此时,革命大军,云集二华(华县、华阴二县)军饷顿盛缺乏。省派郭希仁为东路筹饷大使。郭至华州,延教育界物望。杨松轩、顾熠山、张定九、袁佐卿……等,出任财政绅,⑺由杨松轩主持,先向华州富绅劝借。学界人士齐凌云立即带头慨捐纹银一百五十两。在杨松轩先生发动下,初筹饷银一千五百两。但此数远不济大军需用。杨松轩继请华州学界人士,赵舜臣、史有生……等,分赴渭北,蒲、富、临、渭、韩、合各县。催促地丁公款,并督盐局款。十余日,筹得饷银六万余两。当时,除对集结在二华革命援军一万三千人,补给无缺外,并对张伯英所率之革命军,供给饷银八千两。剩余由吴华堂解回省垣,补给西路咸阳一带革命饷。杨松轩与华州教育界人士,在东路倒清之役中,肩负后勤支前任务,军饷无缺,是当时革命夺取胜利重要因素之一。
在此同时,郭希仁、杨松轩共同策划,发动华州教育界人士带领“县高”、“教高”两校学生刘安国、刘文富、刘梅先……等,动员民众,沿着二华边山各峪口,数十里地带,插旗擂鼓,布置疑阵,使敌莫测虚实,不敢冒越前进。
此外,杨松轩先生三弟杨鹤庆(杨叔吉)在省参军,任“秦陇复汉军”炸弹队队长⑻,四弟杨鹤瑞(即杨季甫)在“秦陇复汉军”东线前线,担任运输粮械工作。⑼松轩先生昆仲三人,在倒清之役中,均输身革命,且各有建树。
(4)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二十五日,松轩先生在西安,亲自参加由井勿幕主持之“陕西同盟会支部”成立大会。⑽同盟会在辛亥之前,陕西参加人数不过百人,而且处于地下秘密活动。辛亥革命,革和肇造,同盟会由秘密转为公开。此时,在陕西同盟中的革命派首领井勿幕、宋向辰……等,为发展同盟会组织,扩充革命力量,于1912年6月25日,假西安南四府街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当日到会人数,四百余人。大会选井勿幕为正会长,张凤翙为副会长,总务部长彭仲翔,交涉部长宋向辰,政事部长郭希仁,理财部长张云山,文事部长常明轩。其余尚有评议员若干人。当时,大会决议,为扩充革命力量,由到会成员,各就自己所在州、县,策动组织各州、县同盟会分支部。松轩先生据此,于1912年6月28日,由省垣致华州教育会同人函,策动华州学界人士,即日发起筹备“同盟会华州分支部”,按照同盟会组织章程,发展组织。此为松轩先生,正式公开从事同盟会组织工作史绩之开始。
1912年(民国元年)8月24日,同盟会华州支部召开成立大会。杨松轩先生由西安回到华州,亲自出席成立大会。
陕西同盟会支部华州分支部,在杨松轩先生的策动下,由“华州教育研究会”负责筹备,到召开成立大会之日,据统计已发展会员六十余人⑾。
松轩先生在策动华州教育研究会同人,发起组织华州同盟会分支部时的函中有言:“吾国数千年为专制之国,吾民数百年为异族之民。”并对武昌起义,一举而推翻专制,共和告成。松轩先生认为:“皆同盟会之学说,深入人心所致”。而对当时形势发展,曾有如下之申论:“孙中山先生成功而退,复振起同盟会组织,转破坏为建设。欲求同盟会三大主义彻底完成,必须全国才智之士,结其心思,联为声气”。抱日行千里之主义,方可期其实现。松轩先生以此大义,鼓励华州教育界人士又说:“革命前之同盟会,主张破坏;革命后之同盟会,主张建设。谁能破坏者,不能建设乎!愿同人力起而图之,勿落他州之后也。”华州教育界杨松轩先生之战友,激于上刊鼓励,因之华州同盟会分支部,在省同盟支部成立不久,组织工作即告完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