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纪念文章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 纪念文章

想起林觉民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1日  人气:

    三月的黄花岗烈士陵园,莺飞草长,处处显露着无尽的幽静与肃穆,似乎与一墙之外羊城的繁华红尘毫不相干又是那么地浑然一体。当双脚迈入那个庄严又不失生机的陵园,我心中涌起莫名的激动与感动。注视着正门牌坊上孙中山先生手书的“浩气长存”和陵园走道两边石碑上刻着的遒劲大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由魂”等,你似乎能感受到烈士们当年献身救国的万丈豪情和慷慨激昂。来到烈士墓前,抬头凝视这葬有七十二位热血男儿的陵墓,我感觉到的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压抑和激动重重地冲击着我的心脏。凝视着墓碑和两旁的苍松翠柏,我想起了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这是孙中山先生两度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写下的文字。百年前的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政府,同盟会领导人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攻入两广总督署,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画家潘达微冒死出头,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郊外黄花岗。是次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一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惨烈战斗,一群人“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悲壮牺牲,让“3·29”这个日子,永镌史册;先烈们慷慨赴死、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果要给这交融与激荡找一个代表人物,我想,林觉民是再合适不过了。
    林觉民是福建闽县(福州)人,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生于 1887年,死于 1911年。这个二十四岁即离开人世的青春少年,因为革命而为世人称颂,又因为一篇《与妻书》而为后人钦仰。
    比起燕赵的慷慨悲歌豪杰,福建人似乎是温和的、柔弱的,缺少血性的,是过日子的样板。林觉民确实生活在小康之家。嗣父林孝颖是一个廪生,怀才不遇,寄情于文人的修身养性。三进的房屋,足以安顿小康之趣了。连接第一进与第二进的长廊被翠竹簇拥,林觉民后来写道:“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当时的清政府在国门开放、洋务改革之后,虽然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戊戌变法”,但在时世推移中,仍“与时俱进”地接过了变法者的逻辑,甚至大张旗鼓地要进行“立宪”改革。当是时也,除了外侮过甚、地方权重、国力疲软外,整个帝国还是“威仪威福”,改革也带来了民间、社会和商贾们的“活力”,社会全局也还算“稳定、和谐”。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方式还停留在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头脑里,跟无数同胞的日常生活相距十万八千里。
    福州男人本来温良平和、锋芒深藏,少年林觉民应该是“家国天下”的乖孩子、好孩子的样板吧。但时移世易,生命的极致一旦与思想相渗透,其中爆发的能量是没有人可以预期的。觉民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但他却不愿学做八股文。十三岁那年,当他被迫应考童生时,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后,就第一个走出考场。用今天的话说,在人们争相考“公务员”时,他从心里拒绝了。林父为此不安,安排他投考自己任教的全闽大学堂。林觉民有辩才,在大学堂里纵议时局,演说革命。林孝颖指望校方严加束缚。总教习却说:“是儿不凡,曷少宽假,以养其浩然之气。”一天晚上,还是中学生的林觉民在一条窄巷里跟人讲论“垂危之中国”,声泪俱下。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孩子模样的林觉民还在家中办了一所小型的女子学校,讲授国文课程,动员姑嫂们放了小脚,以至于周围的亲人开始习惯觉民离经叛道的言行。但他们从未想象,四五年后的觉民手执步枪、腰别炸弹地闯入了总督衙门。


4页  [1] [2] [3] [4] 下一页 当前1/4页

Copyright (C)sxm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0169号-1

联系地址: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 029-87277173 传真: 029-87277155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