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英雄关内胡,将军一怒失曹吴。
欢迎总理践前约,风雨八方集豫州。①
胡景翼,原名崇义,字笠僧(励生、立生),又号中山。1892年(清光绪18年)6月20日(农历五月二十日)生于富平县侯家堡,是我的外祖父(我母胡卿云是其长女)。
“胡景翼将军是一位知名的爱国将领,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在青年时代就接受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参加同盟会,矢志革命。在反清斗争中举兵起义,崭露头角。
辛亥革命失败后,他到日本留学,面领孙中山先生嘱托,回陕西发动了逐陆(建章)讨袁(世凯)的护国运动。又和于右任先生领导了倒陈(树藩)的护法运动。1924年10月,他同冯玉祥、孙岳两位将军合作,举行了震惊全国的“北京政变”,推倒了曹锟、吴佩孚的军阀统治,并请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政。后因段祺瑞窃取了北京政权,他又率师南下,进军河南,实行革命主张,在中原开创了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局面,他是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又是中国共产党的诚挚朋友。他虽然只活了三十四岁,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革命,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树了不朽的功勋。
胡景翼将军是陕西富平人,我有幸与将军同乡,早年相识,对他的先进思想和超群才华深为敬佩。在他发动北京政变的时候,我也参与了活动。政变之后,我在李大钊同志的指示下,随将军一起到开封协助工作。1925年底,我又奉将军之命,邀请李大钊同志到河南指导工作。由于李大钊同志的帮助,胡景翼将军和他所统领的国民第二军获得了苏联的巨大帮助。他在中原地区实行三大政策,支持工农运动,造成了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八方风云会中州”的局面。胡景翼将军的远见卓识、豁达大度、平易近人、爱护群众,善于团结各方面进步力量的思想和作风,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②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声的捷报,革命党光复了武汉三镇。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向了大江南北,全国响应。10月22日,西安起义的枪声也打响了。在22日的清晨,钱鼎(定三)一早跑来找师子敬,言说西安起义今天打响,让师火速通知各地起来响应。师闻信后立即派公益书局党峙五(同盟会员,财务会计,富平人)乘坐快骡车,旋赴三原驿站,向焦子静通知各地响应。到三原后换车不换人,连夜向宜君的井勿幕送信告知详情。路过耀县,随即告诉胡景翼于23日起义,响应省城。这时胡景翼、胡定伯当天夜里即将70多人的部队带上了耀县药王山。据当时参加起义的相瑞轩(解放后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对我说:“当时起义军分头占领药王山各山头布防,挑选了各种马匹约十几头,把烧香进佛用的“有求必应”的绸子等扎在身上,并布满笼头马尾,来往于各山头之间,并将“兴汉灭满、光复中华”的大旗作为前导,立于各个山头,还按马匹和颜色不同,排列不同前后顺序,往来各山,形成声势浩大的阵势举兵起义”。同时,耀州柳林子牧羊场的马天闲也带数十人来与胡景翼汇合,双方共百余人。10月25日开进耀州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全城宣告光复。原耀县巡警局长胡宝珍,绅士胡干臣等,由于早与同盟会有联系,积极投奔革命。不久,胡景翼率队离开耀州,由宋建基、胡宝珍、胡干臣等负责,成立了“城防局”,维持地方秩序。随后井勿幕以安抚招讨使身份,会同邹子良等与胡景翼部在耀县汇合,将刚满20岁的胡景翼任命为秦陇复汉军第一标统(团长),下属的1000余人编为三营,由王守身(黑脊背)、胡彦海(胡老六)、马正德(马老二)分任营长,其中成员大多由刀客编成,勇猛无比。
当时富平县于1911年10月24日,由省城军政府派遣回县的高培文与革命党人杨介石等,联络当地哥老会首领李全义聚集“哥弟”和群众数万人,攻占县衙,知县刘林立愿交出县印,由向紫山接管县务。后来井勿幕、焦子静、胡景翼带民军来县,说服和武力并用,促“富平王”向紫山晋省,由张云山改编为“向字营”,带队西进抗击甘肃清军反扑。随后他们与焦子静同返三原,公推师子敬为三原县长,处理公务。这时期胡景翼在三原练兵,有一会党头目张南辉,纠集一批无赖之徒,在耀县保暴戾为虐,苛政甚虎,无恶不作。北路招讨使井勿幕命令胡景翼领兵剿除。胡只选了40余名骑兵直驱耀州,向张南辉传喻招讨使的命令,要求他改邪归正,离开耀县到西安听候调遣。在胡景翼的威逼下,张不得不从命,而这伙歹徒出城后,发现胡景翼没有大队人马,于是杀机顿起,反转向胡部袭来,胡立命40余骑冲出城门,分兵把张部300余人拦腰斩为数段,致使张部损失惨重,夺路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