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尘封的历史,追慕先贤的足迹。一百年前,随着武昌城内的一声枪响,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便土崩瓦解,民主、共和的观念自此渐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历史终于掀开了新的一页。
辛亥革命的胜利,它是无数革命先烈、志士仁人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灾难深重的人民,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努力奋斗的结果;它是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丁未防城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无数次起义炮火的巡礼;它是孙中山的执着、黄兴的呐喊、宋教仁的理想、是康有为的探索、梁启超的思考、谭嗣同的牺牲;它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的《天演论》、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它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它是“民族、民权、民生”;它是“博爱”、“天下为公”;它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百年前,就在祖国大陆的腹地,华夏农业的发祥地——古老的武功县,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志士,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被各界民主人士尊为西北长者的老同盟会员张师渠。
张师渠 (1867—1932),字仲良,陕西省武功县南仁乡人,清末廪生。此人长得又高又大,眼睛却细小得像条线,口笨言语少,笑起来却“一格一格”连成串,听者一鼓掌,笑声则愈高。他幼时读书,常究心性理之学,敬慕北宋大儒张横渠先生,故取名“师渠”。年轻的张师渠在三原清麓书院深造后留院讲学。那时,腐败的清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割地赔款,这种丧权辱国的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与反抗,在青年学生中反响尤为强烈。受三原宏道书院朱佛光先生的影响,张师渠毅然放弃投考举人的打算,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视为自己立身之志向。与三原贺复斋、朝邑杨损斋等遨游名山大川,接纳海内豪杰,张赋性豪迈,且又精于医术。曾以行医为名,遨游各地,广结豪俊。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陕西巡抚曹鸿勋勾结帝国主义,企图窃取西潼铁路修建权,以谋取私利。张师渠和一些革命党人四处奔波,发动关中、西安等地高等学堂师生进行抵制,此时,他结识了刘允丞,加入了同盟会。
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省、县官吏偕军警以查禁烟土为名,在武功县薛固、南仁一带肆意勒索敲诈,闹得人心恐惶,怨声载道。张师渠闻讯赶到薛固水渠村,与郑三善等人密议,拟定斗争策略。一次,当省禁烟委员黄秉潍和武功知县刘升槐一伙来到水渠村借故勒索时,郑三善带领数百名村民,手持铁锨、镢头将他们包围起来,郑三善义正词严地列举了官吏们以禁烟为名、行搜刮之实的罪证,当面痛责其殃民罪恶,群众情绪激昂,黄、刘吓得面如土色,逃回县城。
清宣统二年(1910)四月,张师渠参加了井勿幕在泾阳柏氏花园“水亭”召开的陕西起义计划秘密会议,商讨陕西革命具体规划,主持成立了武功同盟会,自己亲任会长。当年八月,井勿幕来武功,张师渠同井勿幕一块拜访焦易堂,为避人耳目,他们在长宁上庄堡崔振元(焦的舅父)家商讨革命大事达四五天,并介绍焦易堂参加了同盟会,同时,委托焦易堂联络陕西西部数十名同志,与上海同盟会互通信息。
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胜利后,张师渠联络革命同志,策反武功县衙实权人物马逵,成立了秦陇复汉军政府,于是年农历十月三十日宣布武功和平光复。不久,清廷残余甘军反扑,陕甘都督升允不甘心清朝政府的灭亡,遂调集甘肃马安良部、固原提督张行志部共20个营的兵力,企图扑灭陕西革命。凤翔、乾州告急,为保卫秦陇复汉军政府,张师渠和李向荣等革命党人率领武功民团1200余人,分两路驰援,协助张云山新军与升允带领的甘军进行浴血奋战,为保卫乾州,保卫西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西安秦陇复汉军政府的嘉奖。民国元年(1912),张师渠当选省临时议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