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报》停刊后,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1908.2.26),陕西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井勿幕(文渊)汲取《秦陇报》的经验教训,建议由同盟会骨干创办新的反清报刊,由祖父高祖宪(又尼)、李子逸(元鼎),杨西堂(铭源)、茹卓婷(欲立)、张季鸾(炽章)先后担任主编,在东京创办《夏声》月刊杂志。《夏声》月刊至宣统元年八月十二日(1909.9.25)出第九期后停刊,前后达一年零七个月,是北方诸省留日学生创办刊物中时间最长的一家。《夏声》杂志是同盟会陕西分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基地,实际上成为同盟会陕西分会的机关刊物,与当时同盟会各省分会所发行的刊物如《云南》、《四川》、《晋乘》等并驾齐驱,成为同盟会陕西分会联系各方进步力量的枢纽。
祖父还集资从日本购回全套纺织机器,在米脂创办纺织厂。后因原料运输等困难,工厂停办。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机器在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祖父还集资从日本购回全套纺织机器,在米脂创办纺织厂。后因原料运输等困难,工厂停办。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机器在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从日本回国后,祖父投身于中国同盟会领导的反清斗争。光绪三十四年(1908)祖父根据同盟会陕西分会安排,在耀县、北同官与米(脂)、延(安)相近之处的庙湾创办陕西第一畜牧场,并任主任(即场长),兼办党会,邹子良等协办。畜牧场以养羊为名,广招贫民,普行社会民间宣传,实则为革命党人训练武装及往来联络的秘密据点。陕西同盟会的骨干人物,经常在此开会,决策革命大计,井勿幕等人曾在此试制炸弹,训练马队。辛亥革命时,陕西民军的炸弹队使用的炸弹,有些就是这里试制的。
宣统元年九月初一(1909.10.14),陕西咨议局成立,同盟会会员郭希仁(时斎)、李良才(桐轩)当选为副议长,祖父高祖宪(又尼)、井嵩生、柏惠民(筱余)等同盟会会员被选举为咨议局议员,于是咨议局里有了同盟会的秘密组织,他们利用在咨议局议员的公开身份积极从事反清斗争,策反清军将校,为武装夺取政权组织力量。
宣统三年九月初一(1911年10月22日)清晨,陕西同盟会和新军、会党首领三十余人,在西安城西林家坟秘密集会,共商起义事项,公举张凤翔(翔初)为首领,钱鼎为副首领。西安反清起义爆发,一举而成,省城西安光复。27日陕西秦龙复汉军军政府正式成立,起义部队定名为秦陇复汉军。祖父高祖宪(又尼)为军政府总务府秘书厅负责人之一,后任都督府秘书长。时清政府调集大军,分东西两路向陕西进攻,潼关失守,清军逼近,形势危急。有人主张秦陇复汉军放弃西安,退守商洛龙驹寨,与湖北民军联络,再图恢复。大都统张凤翙等人此时信心不足,东路无兵把守,西路清军逼近咸阳,担心西安不保。祖父高祖宪(又尼)和彭仲翙、王锡侯等人力主坚守西安,认为若丢失省城,则大势不可挽回。祖父说:我军与清军作战士气旺盛,惟财力缺乏。“充实银行,通货币”,暂借各当铺的金银以充军饷急用,定会守住省城。“如此而犹守之不固,吾弗信也!”。祖父等人的意见终被军政府采纳,“其运筹帷幄之功,一时推为第一”,为取得陕西辛亥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陕西都督府的一些当权者投靠袁世凯,打击、排挤以井勿幕(文渊)为首的进步力量。祖父对此举不以为然,主张有功于辛亥革命的同志应戮力同心,为民国共创始基,不计个人得失,以保民国。祖父在进步力量遭受打击之时,毅然坚持主张成立善后委员会,清理辛亥起义以来陕西军政府的收支账目,以廉洁政府,取信于民。祖父的建议遭到贪官污吏的极力反对,他们密谋行刺,所幸被大都督张凤翙及时阻止。祖父的建议最终得到批准实施,翌年北洋政府来陕进行财政检查,对陕西的财政账目表示满意,在陕西都督府的几年中,祖父担任过都督府秘书长、榆林道观察使、关中道观察使、关中道尹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