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始终处在不停息的变革中。应该采取暴力革命还是温和的改革,不能从抽象的原理出发来判断,而是取决于当时当地的具体历史条件。一般说来,后者是它的经常形式,前者是它的补充形式。
千百万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做出巨大的自我牺牲奋起革命,决不是少数人所能任意鼓动和制造出来的,总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不会因为有些人宣布同它“告别”而不存在,或者降低它的历史价值。
辛亥革命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可以说是迫不得已的。第一,当时中国面对的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悬于一线,使那时的爱国者产生一种特别急迫的心情,不得不奋不顾身地投身武装起义。第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人民在内部没有民主权利,清政府顽固地拒绝一切根本改革,使任何温和的办法都不能得到结果。这迫使他们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拿起武器。第三,中国是一个富有人民革命传统的国家,有这样的传统和没有这样的传统是大不一样的。没有这些原因,革命是不会发生的。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他的遗嘱中写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也写道:“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大概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
在革命进程中,当革命力量处于极端困难时,为了集中力量击败主要的敌人,他在国际交往中也作出过某些妥协和让步。这样做对不对自然可以讨论,但不能由此得出他“不那么爱国”的论断,正如不能指责列宁在布列斯特和约中作出的妥协和让步是“不那么爱国”一样。这里令人想起毛泽东说过的另一段话:“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现在,我们可以冷静的对辛亥革命加以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我们完全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没有必要全盘否定,也没有必要全盘肯定。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奴役中国人民的美梦破产了。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很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