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理论文章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 理论文章

天下为公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3日  人气: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是指《礼记》一书中《礼运》篇所描叙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这个社会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就是所谓“大同”。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其源头便是早在2000多年以前即已编成的《礼记·礼运》篇。1924年,孙中山在题为《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说中,曾谈到“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但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与儒家的“天下为公”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带有孙中山所处那个时代的印记。它不但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且融入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者的平等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理想。
    “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到了孙中山那里,“天下为公”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一个“共”字,涵盖面是那么大,“国家”、“政治”、“利益”都在它的笼罩之下。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治为“人民所共管”,所得的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
    一、孙中山题词的内涵。
    在孙中山的理想中的未来社会,做国家主人的是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大事的是全体人民,享受平等幸福的是全体人民:“真正以人民为主”;没有贫富悬殊和少数富人压迫多数穷人的不合理情况,全国人民“生活上幸福平等”。“民有”、“民治”、“民享”完全实现,确实做到了古人说的“公天下”。这就是孙中山向人们展示的“伊甸园”。孙中山满怀信心地对世人说,他理想中的未来社会,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而没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阶级对抗和社会动荡。孙中山描绘的改造和建设中国的蓝图,当时确实使很多人怦然心动,并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1]
    二、如何实现“天下为公”呢?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他认为只要将三民主义“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就可以实现了。[2]
    所谓实行民族主义,即要把反对帝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革命的主要任务来完成。他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提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3]“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孙中山针对“屡牺牲我民族之权利”的不平等条约,坚决表示要“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4]
    所谓实行民权主义,即实行政治革命。孙中山主张直接民权制,即国民拥有选举、复决、创制、罢官这四大权力;同时,要把“权”与“能”、 “政权”与“治权”分开。[5]为保证民权的有效实施,孙中山在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立法、执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增加了考选权和纠察权,形成“五权宪法”。孙中山提出的新“两权”,试图以立法为保证,以德、才为标准,让人民控制政府官员的进出任免,其中充满着“主权归民”的良好愿望。


3页  [1] [2] [3] 下一页 当前1/3页

Copyright (C)sxm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0169号-1

联系地址: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 029-87277173 传真: 029-87277155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