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团与训练班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门:
学科一—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筑城教范、爆破、夜间教育、地形测量、军队内务规则、陆军惩罚令、防毒防空常识等。
术科一—为班、排、连的基本教练、战斗教练,阵中勤务、夜间演习、防毒、防空,对空射击演习、实弹射击等、
教育团、训练班的教育活动是非常严格的。当时,我们这些教官、队长也都是心气方刚,有爱国心、愿做一番事业的青年。所以,整天和学员、学兵一起出操,训练。如每天早上,训练班的学员学兵就要全付武装,和22军驻榆的部队一起在西门里大仙楼操场,沿操场四周跑步,走快步若干圈、并且每日增加一圈。一圈约500米、日近万米,还赛跑,跳障碍等。目的是增强部队的体质以适应战斗的需要。
抗战时期由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22军与边区政府、八路军接触很多,往来频繁。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对我们影响很大,所以虽然当时在榆林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训练班生活非常简单,每日以黄米饭为主食,佐以咸菜,每月仅有几元法币的津贴。但学员、学兵的情绪是非常高涨的。大家怀着为抗日学本领的决心,每日进行紧张的训练,滚、爬、摸、打。
训练团班的生活又是十分愉快、多样的。我们学唱了许多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我们在太行山上”。“中华男儿血,应当洒在疆场上”这样的歌词反映了大家的心志。有些是从八路军学来的。还排演了一次抗战话剧。演员由训练班干部(都是黄埔军校学生)担任,该剧有两个女角色、经我联系,请了邓宝珊将军总司令部副官长于浚都的女儿于欣楠和榆林开明士绅崔焕九先生的女儿崔鹤龄担任、有一位区队长王子敏,对话剧有些基础,就由他担任导演。除在班上演出外,还招待了榆林各界人士、宣传了抗战,活跃了榆林的抗战文化生活,受到社会上的称赞。
经过训练的学员、学兵,返回部队以后,不少被提升为连、排长,成为部队的骨干。他们所学的军事知识和技术再教给广大士兵,逐渐改变22军的部队素质。在38年3月以后的几年与敌伪军数十次大小战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在府保、东胜、大树弯、柴磴,新民堡、新城等包头滩诸战役中,多能不怕牺牲、奋勇杀敌,以劣势的武装阻击了敌人的进攻。在战斗中,用步枪打下了敌机,集中手榴弹打坏了敌人装甲车、俘虏了敌队长,击毙了敌军团长。夺获了敌汽车。还有各种战利品、如马匹、枪枝等。为抗日作了出色的贡献,能回忆起牺牲了的有连长师洽斌,张志琳、排长程思义、焦世兴、担任过爆破教官的爆破队长王果亭。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我特写出这篇回忆,以表示对为抗日战争学本领,洒热血的22军将士的缅怀和敬意。(省人大原副主任、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民革陕西省委会原主委 高凌云)